簡 介
本校物理治療部有7位物理治療師和3位治療助理。治療師會根據學生的診斷和體能評估,及與學生家長及其他專業同事溝通,訂定適切的個別化治療目標及訓練計劃。透過個別、小組治療訓練,配合不同的高科技的儀器,如外骨骼機械腳及深層軟組織治療儀器,改善學生在肌能(包括肌腱關節的伸展性、肌張力、肌力、平衡、動作協調) 及功能活動 (包括坐立、站立、位置轉移、步行等)的能力。治療師亦會透過貫通式團隊協作模式,將治療元素融入課堂(如早操、體育、生活技能及工作體驗堂等)、課外活動/體育發展(如馬拉松、騎馬訓練、輪椅空手道及划艇等)及生活流程中,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將已掌握的技能運用在課堂及生活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在體能、自理、家居技能、工作技能、溝通、智能與社交方面的能力,建立他們獨立生活的意識與能力,以使他們能融入社會,貢獻社會。
服務範疇
體能評估
治療師會有系統地及全面地為學生進行體能評估,包括評估學生的肌能受損及功能障礙程度。透過資料分析,了解學生有關影響活動的基本因素,包括神經性反射的影響、感知肌能、肌腱關節的伸展性、肌力、肌張力、骨骼發展、體適能(如:肌肉力量、柔軟度、心肺功能、身體脂肪比例等) 、坐立姿勢、步行姿態、平衡能力、動作協調能力及應付功能活動的能力, 包括坐立、站立、位置轉移、步行及操控手動輪椅等能力,亦會定時進行跟進評估,檢討治療成效及進度,修訂治療計劃。
肌腱關節的伸展性及肌肉力量測試
平衡及動作協調能力測試
體適能評估
利用數碼攝錄及跑步機評估配件將步態評估資料進行數碼化
功能活動及社區適應能力評估
治療訓練
根據分析評估結果,並與學生家長及其他專業同事溝通,治療師會準確地為學生釐定正確的長期及短期治療目標及項目。物理治療訓練會透過個別及小組治療訓練,改善學生在肌能及功能活動的能力。亦會透過貫通式團隊協作模式,將治療元素融入課堂(如早操、體育、生活技能及工作體驗堂等)、課外活動(如馬拉松、騎馬訓練、空手道及划艇訓練等)及生活流程中進行。
個別治療
治療師按個別學生需要,提供針對性的個別治療,例如手法治療、負重運動、減重步行訓練、排痰治療、企架訓練、神經肌肉電流刺激、助行器及輪椅使用訓練、肢體協調/平衡訓練、體感遊戲及社區訓練等。
手法/運動治療
關節控制/負重運動
減重步行訓練
排痰治療
企架訓練
神經肌肉電流刺激
步行及輪椅使用訓練
肢體協調/平衡訓練
體感遊戲
社區訓練
小組訓練
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小組治療包括胸肺治療及伸展小組、水療、簡易太極小組、X Box小組、八段錦小組及伸展護脊操等。
胸肺治療及伸展小組
水 療
簡易太極小組
X Box小組
體適能小組
八段錦小組
伸展護脊操
課堂協作
透過貫通式團隊協作模式,與老師及各專業同事共同訂定學習或活動目標,將訓練融入於部份班級的早操、體育、生活技能課、工作體驗堂、健康生活與社會關懷堂及體藝活動內。治療師亦參與設計整日的生活流程,融入物理治療元素,使學生時刻都有接受治療的機會。
早操堂
體育堂
健康生活與社會關懷堂
生活技能堂
工作體驗堂
整日流程及課室常規設計
宿舍協作
與宿舍合作,安排適切的宿舍運動及為宿生進行生活流程評估及設計。
宿舍運動
宿舍生活流程評估及設計
培訓與推廣
體育興趣發展
與體育科、體藝組及活動組合作,發掘學生在體育運動上的興趣與潛能。
10公里渣打馬拉松場地訓練
輪椅長途賽技巧指導及訓練
輪椅空手道
室內划艇
家長及職員培訓
定時舉辦家長及職員培訓講座及工作坊,以達致以下兩個目的:
職員工作坊 - 職安健工作坊
職員講座 -「認識學生身體弱能概況」
家長工作坊 -常見腰背酸痛之穴位推拿
與其他機構的聯繫服務
物理治療師會按需要評估及轉介學生往其他醫療及復康機構接受骨科診症、步姿評估、義肢矯型或特別座椅訂製服務等。
九龍醫院提供定期義肢矯型服務
聯合醫院提供定期到校骨科診症服務